6月的前门大街显得拥挤而炎热,而皮货店的门庭却格外冷落,再也见不到去年5、6月皮货反季节销售时那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销售场面了。
据阿山皮衣店的一位售货员介绍,尽管皮衣的价格已降到了极限,但依然少有人问津。这段时间来,一天多则卖十来件,少的时候也就一两件,营业额不及去年的十分之一。奥妮尔皮衣店的一位女士更是沮丧地说:“去年5月皮衣叫卖的高峰期,一天的客流量上万人,今年怎么着,也招不来人。”
皮货市场到底怎么了?从1995年以来一直被商家奉为法宝的反季节销售不灵了?屡试不爽的价格战怎么会栽了?
《文化时报》的李峥嵘女士认为,皮衣是一种耐用的商品,而几年的大规模的降价促销已使皮衣的潜在市场被挖掘得差不多了,而式样的陈旧使得爱好时髦的年轻人没有兴趣问津。“我1997年买了件皮衣,还挺新的,我干嘛再花上一两千元买件式样差不多的衣服,太不值了。”
成熟的消费观念也将制约着反季节消费市场的发展。经济学博士费明皓先生认为,商家、厂家的反季节销售最初是为了促销过时过量的产品,减少存货积压,后来发现这一招还不错,便生产部分商品,以供反季节销售,而宣传、广告费用一叠加使得某些反季节销售的商品和它顺季时的价格差别也就不大了。明智的消费者不会买一件皮衣保养大半年再穿。另外,1999年冬季,皮衣的价格已经降得很低了,厂家和商家已没有了太多的回旋余地,再大做广告,高树反季节销售的大旗实在是赔本赚吆喝。
其实,各皮衣生产厂家也开始意识到价格驱动市场只是一个空虚的泡沫,皮衣价格的整体下拉并没有替他们带来真正的利润,受益的只是杂牌厂家。据悉,阿山皮衣从西班牙引进新设备,而奥妮尔皮衣引进意大利的新技术,开发时尚产品,并宣称,将退出皮衣反季节销售的恶性竞争。